零废案例 | 厨余垃圾何处去?化作春泥更护花!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城市固体废弃物(MSW-Municiple Solid Waste中的厨余垃圾管理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在中国,大约56%的城市固体废弃物为厨余垃圾。厨余垃圾有机成分高、湿度大,如果直接进行焚烧或者填埋处理都容易造成环境安全隐患,并且厨余垃圾容易腐烂,造成恶臭气体排放、病原体繁殖、蚊虫滋生等环境影响。如果能在源头将厨余垃圾单独分离出来,并进行就地处理,就能极大地减少垃圾处理的社会成本。

2017年,当时还在四川大学低碳与能源中心任职的张雪华教授(现为斯坦福博士)与成都根与芽的罗丹参访了印度班加罗尔市的垃圾管理情况,发现该市在各个社区大面积推动混合厨余的就地堆肥,不仅技术和管理方式十分成功,由此还催生出许多参与到厨余垃圾堆肥管理、指导、肥料销售的社会企业。成都根与芽基于多年的社区基础,决定在成都也进行一次利用社区公共空间堆肥的尝试,以求摸索出可以成功在成都社区落地并进行推广的厨余堆肥技术和管理办法。

WHERE?

我们在哪里做实验?


成都根与芽堆肥项目实施地点为成都市青羊区八宝街社区王家塘12号院,位于城区中心地带,实际居住85户,常住人口约300人。在项目开展之前,小区垃圾全部由市政环卫系统混合清运,部分极少量的可回收物(纸板、塑料瓶等)卖给收荒匠或者由居民交给小区门卫,未进行过垃圾分类。小区有一个垃圾收集房,但由于长期收集混合垃圾,地面油腻,气温稍高时就会有异味及蚊虫问题。居民对此很有意见,但也始终得不到有效改善。并且,由于绿化垃圾不属于生活垃圾的范畴,所以环卫并不清运这部分垃圾,只能先堆积在小区内,堆积到一定量时再联系私车运出小区,即使这样也只能暂时缓解垃圾处理的问题。并且由于长期堆放该类垃圾,还占用了小区空间,影响了小区卫生状况及居住品质的提升。

小区居民之前未采取过垃圾分类行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虽然开展过垃圾分类宣传,但也仅仅局限于贴海报的传统方式,居民并不了解分类的具体方法;二是目前成都市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还属于混合清运,政府相关部门对社区并没有相关的垃圾分类要求和考核指标,这也使得居民对分类并无信心,乃至漠不关心。

HOW?

我们的实验如何进行?

2017.3——2017.6

在前期宣传及厌氧堆肥实践的基础上,项目组根据家用波卡西堆肥桶堆肥的有限经验,改造了工业用桶(法兰桶)进行堆肥,但是效果非常不理想,存在异味大、蚊虫多、升温差等问题。

2017.7

根与芽与居委会、小区主要负责人就该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及堆肥方式的调整进行了沟通,说明前期蚊虫、臭味产生的具体情况,争取相关方对项目的肯定,减轻其对蚊虫气味的担忧,同时积极联系专家资源和其他人力资源,商定堆肥区的改造方案和具体推进工作。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总结堆肥池的使用情况,与技术人员商定改善方案并付诸实践,并增设必要的宣传品。



2017.7——2017.9

开始进行堆肥区改造,增加好氧堆肥池,规整堆肥区及土壤改良区。

2017.7——2017.10

不间断地进行驻点观察、居民分类行为指导、厨余垃圾收集、堆肥工作实施、堆肥区管理等工作。

2017.10——2017.11

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总结堆肥池的使用情况,与技术人员商定改善方案并付诸实践,并增设必要的宣传品。


2018.12

联系科研人员推进堆肥肥料成分研究工作,完成该项目的操作指南。同时积极联系街道办及区域内与垃圾管理、社区建设相关的工作单位,寻求项目的转型升级渠道。

WHAT?

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随着项目的实施和阶段性目标的达成,成都根与芽逐步探索出了在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厨余垃圾就地堆肥的实施管理模式。


我们总结出以下三个开展项目的基本条件

1)技术层次:堆肥原料易得,操作简单,能实现良好发酵且发酵过程不带来对环境的破坏,成熟肥无害且具有一定肥效。

2)经济层次:成本较低,社区或小区能够负担,具有一定的经济可行性。

3)社会层次:社区和小区管委会有意愿自我管理堆肥,小区居民能主动参与并坚持垃圾源头分类,且对社区堆肥具有较高的接受度。


目前,王家塘试点居民分类行为保持良好,对堆肥接受度较高,且非常希望项目持续开展。在技术方面,项目已基本解决了堆肥区臭味和蚊虫等问题,成熟肥已用于小区园林种植。项目实施6个月,经统计分析,75%的居民进行了厨余垃圾的分类收集及除袋投放(未有任何物质激励措施),平均每月厨余垃圾及绿化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1,相当于该小区1/3的垃圾清运量,预计每年能减少3000元左右的园区肥料购买及绿化维护费用,同时极大地改善了小区垃圾房的卫生状况。但小区尚未完全实现自我管理,堆肥管理人员的补贴还需要继续筹集费用,我们计划通过提升小区管理费用、出售部分堆肥产品、开展收费的培训工作等渠道筹集相关费用。目前,堆肥项目已经展现出一定的影响力,吸引了部分不少在社区环境治理、社区营造方面有兴趣及有意愿进行堆肥尝试的个人或者集体前来参观学习。但若想使项目具备广泛的带动力,还需要更广泛的传播及对政府部门更持续的影响。


  作为试点性的项目,除了来自国外的案例外,我们在国内并未能找到可参照借鉴的方法,因此在本阶段内能让堆肥在技术和管理上做到不被居民投诉和被迫撤出就是最大的成功。在项目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要点。


1项目点选择要谨慎:要选择对项目认可并愿意共同承担堆肥失败风险的项目点。在选择试点过程中由于在当地尚无成功案例,我们也遇到了多个小区对堆肥持极大保留态度的难题,大家都不敢第一个尝试在公共区域进行厨余堆肥,担心过程中产生的臭味和蚊虫招致居民强烈反对,影响邻里和谐。王家塘12号院院委和所属社区居委会认可根与芽的前期工作,认可垃圾分类的理念,愿意提供场地并对居民开展说明工作,甚至在前期堆肥不太成功,导致居民提出意见的情况下仍愿意继续尝试并做好居民的说明工作,这是项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2前期宣传要到位:在项目前期做好对居民点对点的宣传说明工作,项目缘由、分类方式、厨余投放方式及地点都要清楚说明。除了口头告知外,还可以将上述内容整理成传单,与厨余垃圾家庭收集桶配套发给每户居民,并做好领取登记以便核实是否宣传到位。


3不以利益诱导分类:厨余垃圾除袋投放对于已经习惯于整袋混合丢弃垃圾的居民来讲,短时间内的确是比较麻烦的事情,但是一定要坚持垃圾源头管理在于个人观念的树立这一信念,决不能依赖奖品、积分等方式诱导厨余垃圾分类投放。


4不松懈驻点工作:要将驻点工作流程化,并做好相关数据记录表格,不仅记录每日生活垃圾情况、天气情况、绿化垃圾使用情况、堆肥情况,也要记录居民投放情况、工作人员指导情况和与居民交流情况,及时统计分析。


5居民配合是关键:本项目在开展之前的半年内进行了不间断的驻点工作,除了收集项目过程中与垃圾变量、居民投放相关的各种数据外,观察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就是核心工作。对于投放正确的居民,我们会给予鼓励,对于没有正确投放的居民,我们也会善意提醒:“我们小区在进行垃圾分类工作,厨余需要在家分好并除袋投放,下次记得分开哦。”长期的驻点和厨余垃圾就地处理的工作让居民们看到,大家的分类不是无用功。大多数居民的正确参与也使得小区产生了垃圾分类的氛围,这极大地促进了大家良好习惯的养成。


6堆肥技术本地化:我们说:“要像对待自家宠物一样对待堆肥。”堆肥的日常管理非常重要。机构人手极为有限,所以在项目中要将培育当地的堆肥技术管理人员作为工作的一部分,从项目开始就让他们参与其中,组成团队。在本项目的中后期,我们就把部分工作逐步移交给了小区物业负责人赵哥。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赵哥和他的团队都很重视学习,他们从工作、书籍、网络中寻找其他的案例进行讨论,筛选出合适的方式进行尝试。与根与芽之间经过8个月的合作后,赵哥不仅掌握了好氧堆肥的技术,并且对公共区域堆肥硬件的配置也比较熟悉,已经成为根与芽专门指导堆肥的资深人士。